据介绍,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了讲述11位年轻的革命者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初心信念和崇高的革命气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复旦师生共同回顾张薰华先生人生经历,探讨其学术思想,正是对以张先生为代表的复旦老一辈经济学家治学态度和实践精神的学习弘扬。她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张薰华、蒋学模、伍柏麟、洪远朋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贡献了复旦智慧。
他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对实践突破的指导意义,这既要求学者拥有前瞻性的学术眼光,拥有理论创新的勇气,还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厚功底,而张薰华先生的治学和实践精神正是后辈学人的学习榜样。朱民教授结合张薰华先生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圆圈论、人口论和环境论三方面,围绕研究方法论创新、人口老龄化和碳中和任务目标分享了他的思考心得,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努力,需要回应实践之问,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作为国内公认的经济学理论教学和研究重镇,复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过渡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半场的交流由复旦大学经济系副系主任王弟海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张兴祥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安徽大学荣兆梓教授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教授分别在发言中联系张薰华先生在《资本论》研究中所做出的学术贡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性问题、非公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和数字劳动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论等主题发表精彩分享。刘守英教授就中国土地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理论飞跃,总结分享了张薰华先生的学术贡献。
姚先国教授重点阐述了张薰华先生在《资本论》研究中的守正创新,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评价张先生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大先生。许征副校长鼓励经济学院师生以张薰华先生为榜样,以学术激扬提振理论底气、回应时代需求,交流观点、分享智慧、破解难题、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勇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高峰,为形成建设第一个复旦新气象、奋进十四五新局面,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郭海龙对孤本流传做了详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史的描绘,期待能够加入相关的发现史内容。
复旦大学1979级国际政治系校友李彬勇向母校捐赠了用朱砂抄写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全文,周亚明颁发捐赠证书,校档案馆回赠李彬勇校友学籍档案复旦履痕纪念册。指出徐光寿老师的研究还原了历史场景,比如提到陈独秀为陈望道解决了居所问题与工作问题,激活了历史材料。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陈丙杰分析了陈望道参与刊物《微音》的复活与编辑过程,理解其如何将基督教内的进步力量团结到党的周围,为1930 年代初左翼文化阵营的壮大做出贡献。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书记陈琼秋从对幽灵一词的历史考据与辨析,提到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到幽灵诞生的历史境遇中去寻找答案。
朱鸿召点评陈光磊的文章梳理陈望道的语言学、修辞学研究,背后透视了陈望道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情怀。嘉宾致辞与捐赠仪式由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主持。
他在致辞中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彭晓亮与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考证了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流布,指出目前所见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2 册藏本中,仅有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本是陈望道亲笔签赠本。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祎梳理了陈望道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韩菁关注陈望道关于妇女问题中经济独立问题的论述。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和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主办。
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孟瑶从陈望道与立达学会的小切口进入,分析陈望道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霍四通从语言学角度,对陈望道的翻译观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他表示,百年来《共产党宣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有关。指出张志永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未来既可以在全球史的视野中研究白求恩,也可以向下拓展,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华北基层农村塑造白求恩的英雄模范形象。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点评了七位发言人的论文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认为研讨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肯定了刘晓旭将陈望道的诗学观与刘大白的相印证,并为进一步研究陈望道文艺观提出了建议。
对江文君的报告,马军肯定文章富有建党百年特色,在资料引用上补充了以往忽略的细节,并提出研究1920年代退党脱党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其一,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越来越好,双向对话之下增添了学术支撑和说服力。
关于孟瑶的报告,马军从中对学院的意义深受启发,在陈望道与匡互生的关系勾勒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陈望道的教育理念与其留日经历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揭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高维宏从小切口进入,追本溯源,阐述陈望道的工团主义理论翻译及其群众路线的实践,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群众路线,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初步探索。经过专家的反复甄选,优中选优,有近三十篇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陈光磊点评指出霍四通的研究肯定了陈望道翻译观在当时的价值以及在当下的意义。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作为家属代表对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和学者表示欢迎受疫情影响,无法莅临现场的外地学者采用现场播放发言视频的形式参会。
在上午的自由提问的环节,专家学者们对陈雁与徐光寿老师的研究进行充分的补充和讨论。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鸿召主持。
未来期待研讨会能够汇集人才和思想,成为望老研究的学术制高点。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祎梳理了陈望道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韩菁关注陈望道关于妇女问题中经济独立问题的论述。
关于孟瑶的报告,马军从中对学院的意义深受启发,在陈望道与匡互生的关系勾勒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陈望道的教育理念与其留日经历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揭示。吴海勇肯定了彭晓亮与高明参考王云五、陈望道的时空交际,对书的收藏史做了清晰的勾勒,并提出可对《资本论解说》附录进行更多内容和思绪的挖掘。
陈雁点评陈琼秋的部分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关于幽灵一词,需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下进行还原。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分析了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独秀因素,指出陈独秀提供英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的主要依据,以及其同意《星期评论》提出以陈望道为翻译人选,参与了校对工作,助力《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梳理了陈望道在新闻教育方面的工作与教育理念。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霍四通从语言学角度,对陈望道的翻译观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制图:实习编辑:张洁玲责任编辑:李斯嘉。11月6日,《共产党宣言》与中共百年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子彬院北205会议室召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点评了七位发言人的论文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认为研讨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研讨会得到了专家学者与业界同仁的热烈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以及党史办、党校、档案馆、图书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会议共收到投稿百余篇,内容涉及《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各类版本、《宣言》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与民主活动、陈望道修辞学文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吴海勇充分肯定了三篇论文报告的质量,对一篇宏观论述、两篇细微考究进行逐一点评。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发起组。
其三,研讨会的价值越来越强,会议研讨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时代的治国理政的需求。上午主旨报告结束后,复旦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进行点评小结。而后正是由上海发起组牵头组织召开了中共一大。他强调本次会议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将这些珍贵的史料研究好、保护好,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陈望道老校长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的解读,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陈望道第一位研究生、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分享了《术业秉本心,为学求化境》一文,通过陈望道立志、倡新、求化三个方面,指出陈望道为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规范化和中国语言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体现了陈望道进行修辞学发展背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追求。在论文讨论环节,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学院的郭沙指出《共产党宣言》汉译早期传播的三个阶段分别以不同的模式和特点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
复旦大学1979级国际政治系校友李彬勇向母校捐赠了用朱砂抄写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全文,周亚明颁发捐赠证书,校档案馆回赠李彬勇校友学籍档案复旦履痕纪念册。肯定了刘晓旭将陈望道的诗学观与刘大白的相印证,并为进一步研究陈望道文艺观提出了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从中国西学东渐的三次思潮谈起,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勾连起来,指出《共产党宣言》带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格局中谋划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陈丙杰的研究,马军肯定了文章材料的翔实具体,表示可以补充考证《微音》刊物的资金来源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